【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一章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一种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因为太重要,又处于隐潜状态,就特别容易产生误会。因此,我们必须开宗明义,指出那……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二章 笔墨历史
我一再想,中国文化千变万化,中国文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 这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既实用,又审美,既具体,又抽象,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联结起来了。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那么今天,就让它们停止说别人,让别人说……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三章 猜测黄帝
只有极小的可能,这个小孩在经历了残酷的磨炼之后,在一个极为安静又极为孤独的境遇中,开始对家门口的大山重新打量、重新猜测、重新感悟、重新发现。 我对中国文化史的重新打量,就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月,一个特殊的地方。我将用“猜测黄帝”、“感悟神话”、“发现殷墟”三个话题,来表述我在近乎偶然的情况下突然对家门口的大山深感惊讶、开始探寻的过程。 一 那天……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四章 感悟神话
笃,笃,笃,有人敲门。 在这半山住所,这还是第一次。我立即伸手去拉门闩,却又停住了。毕竟,这儿远近无人…… 门外喊起了我的名字。一听,是山下文化馆的两位工作人员。当初盛钟健老师正是通过他们才帮我找到这个住处的。 我刚开门,他们就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两天前,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死亡几十万人。 “唐山?”我一时想不起在哪里。 “北京东……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五章 发现殷墟
找回夏、商、周,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 夏、商、周是中华文化跨入成熟门槛之后的起步期,蕴藏着决定民族生死祸福的一系列大问题。因此,虽然发掘出来的材料还很不完整,却也必须一遍遍地反复爬剔,从头细想,就像寻找这个庞大族群赖以生存的初始密码。 人类很多大文明,都灭亡在思维的荒原之中。如果早一点有人找到了赖以生存的初始密码,重新抖擞起独特的生命力,也就有可……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六章 老子和孔子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我曾不断地向东了望,遥想着一条古道上的大批行走者,由东朝西而来。 那是三千三百年前商王朝首都的一次大迁徙,由国王盘庚带领。 他们的出发地,是今天山东曲阜,当时叫奄。他们的目的地,就是殷,今天的河南安阳。 这次大迁徙带来了商王朝的黄金时代,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生命力。我们从甲骨文、妇好墓、青铜器中看到的那种伟大气韵……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七章 黑色光亮
诸子百家,其实就是中国人不同的心理色调。 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老子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庄子是飘逸的银褐色;韩非子是沉郁的金铜色…… 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 它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因此正……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八章 稷下学宫
考察中国古代的精神主脉,泰山脚下的话题实在太多。几乎停留在任何一处,稍作打量都能找出值得长期钻研的理由。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片沃土,又是一个险境。 为什么说是险境?因为沃土最容易让人流连忘返,而我却已经没有这种权利。自从我下决心要与广大同胞一起来恢复文化记忆,就必须放弃书斋学者那种沉湎一点、不及其余的奢侈,那种自筑小院、自挂牌号的悠闲。我需要从宏观上找……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九章 第一诗人
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由此可知,……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章 历史母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一章 那一家
行路,走到一个高爽之地,必然会驻足停步,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极目远望。这时候,只觉得天地特别开阔又特别亲近,自己也变得器宇轩昂。 前面还有一个高爽之地,远远看去云蒸霞蔚,很想快速抵达,但是,低头一看,中间隔着一片丛林。丛林间一定有大量丘壑、沼泽、烟瘴、虎啸、狼嚎吧?让人心生畏怯。然而,对于勇敢的行路者来说,这反而是最想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穿越它而……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二章 魏晋绝响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慑、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 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三章 田园何处
任何一个时代,文化都会分出很多层次,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 你看,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远不如对比他们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因为他们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别,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但是,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他们两个人的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不妨设想一下,他们如果多活一些年月,听到了那些名……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四章 走向大唐
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 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五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佚。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五章 佛教的事
佛教传入中国并被广泛接受,这件事,无论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对亚洲文明、世界文明,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一种纯粹的外来文化,原来与中国本土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下,本来它是无法穿越的,但它却穿越了。 这还不算奇迹。真正的奇迹是,它进入的土地,早就有了极其丰厚的文化。从尧舜到秦汉,从《周易》到诸子百家,几乎把任何一……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六章 仰望长安
从西方史书上看,古代世界最骄傲的城市,肯定是那个曾经辉耀着雄伟的石柱和角斗场的古罗马城。但是,与它同时屹立在世界上的长安城,比它大了六倍。 公元五世纪,“北方蛮族”占领西罗马帝国的时间和情景,与鲜卑族占领中国北方的时间和情景,非常相似,但结果却截然相反:罗马文明被蛮力毁损,中华文明被蛮力滋养。 当长安城人口多达百万的时候,罗马的人口已不足五万。再……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七章 唐诗几男子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八章 乱麻蕴藏
远远看去,宋代就像一团乱麻。 乱到什么程度?我想用一句俏皮话来表述:乱到连最不怕乱的历史学家也越讲越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讲乱,更不知道如何来摆脱乱。 既然如此,所有的中国人也就找到了从乱局中泅身而出的理由。宋代是我们大家的,它再乱,也像祖母头上的乱发,等待我们去梳理。我们没有理由让乱发长久地遮蔽了祖母,因为遮蔽祖母也就是遮蔽我们自己。 根据小……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十九章 陌生人
那天,成吉思汗要在克鲁伦河畔的宫帐里召见一个人。 这个人住在北京,赶到这里要整整三个月。出居庸关,经大同,转武川,越阴山,穿沙漠,从春天一直走到夏天。抬头一看,山川壮丽,军容整齐,叹一声“千古之盛,未尝有也”,便知道到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已经十二年。这十二年中,一直在打仗,主要是与西夏和金国作战。三年前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不仅攻……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二十章 断裂
自从那场大火之后,我不知道你还活着。 燃烧是一种让人睁不开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种灼热而飘忽的狞笑,快速地推进着毁灭。那一刻,我这一边已经准备刹时化为灰烬,哪知有一双手伸了进来,把伤残的我救出。我正觉得万般侥幸,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同时被救出的,还有自己的另一半。 我们已经失去弥合的接缝,因此也就失去了对于对方的奢望。有时只在收藏者密不透风的樟木箱里……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二十一章 六百年郁闷
我早就发现,现代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这件事一直让我很伤心。 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格局和气度到了明清两代已经弱了、小了、散了、低了,难以收拾了。 也有不少人想收拾。甚至朝廷也有这个意思,一次次组织人马编大型辞书。但文化的基元是个体创造,与官方声势关系不大。通过个体创造把文化收拾成真正大格局的,在明清两代六百多年间,我看也就是……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二十二章 十万进士
一条大河,一直与一片厚厚的云层相伴随。 大河应该感谢云层:长久掩荫,定期下雨,使之永不干涸。 但是,大河也有可能产生抱怨:每一道波光都是你的云影,不知道在你的云影之外是否还有更辽阔的天宇? ——这是一种比喻。大河,比喻中国文化;云层,比喻科举制度。 自从建立科举,中国文化就与它大规模地亲密往来,后来它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多少文人向它奔……
【余秋雨-中国文脉】第二十三章 大地小人
在梳理中国文脉时,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文脉之根,在于魂脉,即人格之脉,精神之脉,这个问题,我在上文《十万进士》中已有多处论述,本文还想更深入地揭示其间关系,看历来玷污集体人格最严重的负动量究竟是什么。 中华大地和中华文化,本该更加敞亮爽利,本该有更多万人景仰的圣哲、更多光耀千秋的杰作。然而,谁都看到,事情一直不是这样。原因是,有密密麻麻的一群特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