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余秋雨散文集《寻觅中华》

【余秋雨】寻觅中华 总序

【余秋雨】寻觅中华 总序

  我的一个学生,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天,他从家里的一个旧箱子里翻出来几张老照片。照片拍的是同一个人,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服饰打扮在今天看来也显得大胆而前卫。他连忙拉过父亲询问,父亲说:“这是你的祖母。”   这让我的学生大吃一惊。看父亲和母亲,平时是那么谨慎、朴素、节俭,只要走出家门几步就立即融入灰暗的人流中再也无法找到。居然,他……

【余秋雨】寻觅中华 1.猜测黄帝

【余秋雨】寻觅中华 1.猜测黄帝

那天夜里,风雨实在太大,大到惊心动魄。   是台风吗?好像时间还早了一点。但在半山小屋遇到那么大的风雨,又是在夜间,心里感觉比什么级别的台风都要恐怖。   我知道这山上没有人住。白天偶尔有一些山民上来,但说是山民,却都住在山脚下。因此,在这狂风暴雨的涡旋中,我彻底孤单。蔓延无际的林木这时候全都变成了黑海怒涛,它们不再是自己,而是天地间所有暴力的体……

【余秋雨】寻觅中华 2.天灾神话

【余秋雨】寻觅中华 2.天灾神话

  笃,笃,笃,有人敲门。   在这半山住所,这还是第一次。我立即伸手去拉门闩,却又停住了。毕竟,这儿远近无人……   门外喊起了我的名字。一听,是山下文化馆的两位工作人员。当初盛钟健老师正是通过他们才帮我找到这个住处的。   我刚开门,他们就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两天前,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死亡几十万人。   “唐山?”我一时想不起在……

【余秋雨】寻觅中华 3.问卜殷墟

【余秋雨】寻觅中华 3.问卜殷墟

找回夏商周,花费了我很长的时间。 一九七六年深秋下山时,满脑子还是“黄帝纪年”,只想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关顾一下家人的安危,然后快速回到那个纪年。没想到,山下的变化翻天覆地,我一时回不去了。 山下,灾难已经告一段落,古老的土地宣布要向世界开放,而且立即在经济上动了起来。但我觉得,这最终应该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因为如果不从精神价值上与世界对话,一切努……

【余秋雨】寻觅中华 4.古道西风

【余秋雨】寻觅中华 4.古道西风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我曾不断地向东?望,遥想着一条古道上的大批行走者,由东朝西而来。 那是三千三百年前商王朝首都的一次大迁徙,由国王盘庚带领。 他们的出发地,是今天山东曲阜,当时叫奄。他们的目的地,就是殷,今天的河南安阳。 这次大迁徙带来了商王朝的黄金时代,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早期生命力。我们从甲骨文、妇好墓、青铜器中看到的那种伟大气韵……

【余秋雨】寻觅中华 5.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寻觅中华 5.黑色的光亮

诸子百家中,有两个“子”,我有点躲避。 第一个是庄子。我是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他的,当时我正遭受家破人亡、衣食无着的大灾难,不知如何生活下去。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他父亲九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七年)遭灾时要全家读《庄子》。这个暗示让我进入了一个惊人的阅读过程。我渐渐懂了,面对灾难,不能用灾难语法,另有一种语法直通精神自由的诗化境界。由此开始,我的生命状态不再……

【余秋雨】寻觅中华 6.稷下

【余秋雨】寻觅中华 6.稷下

应该到别处走走了,但是我的脚,还是不由自主地黏在齐鲁大地上。 这就像很多年前写作《戏剧思想史》,我的笔绕来绕去总是舍不得离开德国,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考察中国古代高层文化构建史,泰山脚下的话题实在太多。几乎停留在任何一处,稍作打量都能找出值得长期钻研的理由。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片沃土,又是一个险境。 为什么说是险境?因为沃土最容易让……

【余秋雨】寻觅中华 7.诗人是什么

【余秋雨】寻觅中华 7.诗人是什么

大地为证:我们的祖先远比我们更亲近诗。 这并不是指李白、杜甫的时代,而是还要早得多。至少,诸子百家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就已经一路被诗歌所笼罩。 他们不管是坐牛车、马车,还是步行,心中经常会回荡起“诗三百篇”,也就是《诗经》中的那些句子。这不是出于他们对于诗歌的特殊爱好,而是出于当时整个上层社会的普遍风尚。而且,这个风尚已经延续了很久很久。 ……

【余秋雨】寻觅中华 8.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寻觅中华 8.历史的母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

【余秋雨】寻觅中华 9.丛林边的那一家

【余秋雨】寻觅中华 9.丛林边的那一家

行路,走到一个高爽之地,必然会驻足停步,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极目远望。这时候,只觉得天地特别开阔又特别亲近,自己也变得器宇轩昂。 前面还有一个高爽之地,远远看去云蒸霞蔚,很想快速抵达,但是,低头一看,中间隔着一片丛林。丛林间一定有大量丘壑、沼泽、烟瘴、虎啸、狼嚎吧?让人心生畏怯。然而,对于勇敢的行路者来说,这反而是最想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穿越它而……

【余秋雨】寻觅中华 10.千古绝响

【余秋雨】寻觅中华 10.千古绝响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慑、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 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

【余秋雨】寻觅中华 11.重山间的田园

【余秋雨】寻觅中华 11.重山间的田园

任何一个时代,文化都会分出很多层次,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 你看,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就远不如对比他们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因为他们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别,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但是,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他们两个人的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不妨设想一下,他们如果多活一些年月,听到了那些名……

【余秋雨】寻觅中华 12.从何处走向大唐

【余秋雨】寻觅中华 12.从何处走向大唐

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 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五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佚。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

【余秋雨】寻觅中华 13.西天梵音

【余秋雨】寻觅中华 13.西天梵音

云冈石窟研究院长张焯先生来信,他们正在对“昙曜五窟”前的树荫广场进行拓建,决定在二十一窟以西的坡道上放置两块巨石,并在其中一块巨石上镂刻“西天梵音”四个字。这四个字,他们希望由我来书写。 我立即理纸磨墨,恭恭敬敬地握笔书写。写完,面北遐想,满脑都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万里黄沙。 “西天梵音”,当然是说佛教。站在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山的惊世石窟前,我想……

【余秋雨】寻觅中华 14.长安的闪电

【余秋雨】寻觅中华 14.长安的闪电

在雷电交加的黄昏,看到天边的一道闪电,孩子们就捂住了耳朵。果然,过了不大一会儿,雷声传来了。 由此知道,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 光是有速度的,这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的常识。由此出发,人们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人类有可能重新看到过去历史上发生过的任何图像。 这是因为,无论是沙场烟尘,还是千里旱涝,尽管早已过去,却仍然以光波的形式在绵绵不绝地向远处散……

【余秋雨】寻觅中华 15.唐诗几男子

【余秋雨】寻觅中华 15.唐诗几男子

一   生为中国人,一辈子要承受数不尽的苦恼、愤怒和无聊。但是,有几个因素使我不忍离开,甚至愿意下辈子还投生中国。   其中一个,就是唐诗。   这种说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认同。不少朋友会说:“到了国外仍然可以读唐诗啊,而且,别的国家也有很多好诗!”   因此,我必须对这件事情多说几句。   我心中的唐诗,是一种整体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里……

【余秋雨】寻觅中华 16.乱麻背后的蕴藏

【余秋雨】寻觅中华 16.乱麻背后的蕴藏

一 远远看去,宋代就像一团乱麻。 乱到什么程度?我想用一句俏皮话来表述:乱到连最不怕乱的历史学家也越讲越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讲乱更不知道如何来摆脱乱。 既然如此,所有的中国人也就找不到了从乱局中泅身而出的理由。宋代是我们大家的,它再乱,也像祖母头上的乱发,等待我们去梳理。我们没有理由让乱发长久地遮蔽祖母也就是遮蔽我们自己。 根据小时候的经验……

【余秋雨】寻觅中华 17.哪里来的陌生人

【余秋雨】寻觅中华 17.哪里来的陌生人

一   那天,成吉思汗要在克鲁伦河畔的宫帐里召见一个人。   这个人住在北京,赶到这里要整整三个月。出居庸关,经大同,转武川,越阴山,穿沙漠,从春天一直走到夏天。抬头一看,山川壮丽,军容整齐,叹一声“千古之盛,未尝有也”,便知道到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已经十二年。这十二年,一直在打仗,主要是与西夏和金朝作战。三年前在与金朝的战争中取……

【余秋雨】寻觅中华 18.总是那么郁闷

【余秋雨】寻觅中华 18.总是那么郁闷

一 我早就发现,现代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这件事一直让我很伤心。 当然,老子、孔子总会背几句,《史记》、《汉书》总会说一说,唐诗宋词总会读下去。但是,这一切由于年代太久,都已变成了天边的霞色,远山的巍峨。对它们的接受,再恭敬也是随兴的。而明、清两代的文化,则实实在在地渗透于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态度的各个方面。 既然……

【余秋雨】寻觅中华 19.到寒舍坐一会儿

【余秋雨】寻觅中华 19.到寒舍坐一会儿

一 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教育文化受到极左政治的骚扰.当政治终于强蛮地笼罩住了文化,那是到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民族灾难,实在太对不起那个时候遭受苦难的广大民众. “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生态(民众生态,尤其是决定一种文明能否延续的文化生态)带来了以下两方面的祸害—- 第一方面,纵容了邪恶与野蛮.也就是说,纵容了文明的敌人.其实,邪恶与野蛮到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