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第1章 自序
一 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毛病中最让我感到痛切的,是它纵容谣言。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我曾用八个押韵的短句概括过谣言在中国的优惠待遇: 造谣无责, 传谣无阻; 中谣无助, 辟谣无路; 驳谣无效, 破谣无趣; 老谣方去, 新谣无数。 不少上了年纪的读者告诉我,这几句话他们已经能背诵了,因为实情确实如……
【余秋雨】第2章 秘史朦胧
三年前,在上海的一家茶室,一位八十多岁的韩国老人,满脸皱纹,但身板挺直,带着助理和翻译,出现在我面前。 我安排他们坐下,沏上茶水。 老人立即就做自我介绍,他和我一样,也姓余。九百年前,宋朝派出不少使臣去高丽,其中有一位姓余的,办完事情后留了下来。到今天,余氏家族在韩国已经繁衍到两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不少成功人士,遍布科学界、传媒界、企业界。他本人,……
【余秋雨】第3章 秘史渐近
余家流徙到浙江的流脉,我在这里不做仔细考证了。只说可以排得出辈分的祖辈,在家乡分成了两支。一支在山上种茶,一支在山下养蚕。 简单说来,我的祖辈,安安静静地在青山绿水间向外面提供着茶叶和丝绸。 粗粗一想,这环境,这活儿,都不错。 他们怎么会想到,正是他们提供的茶叶和丝绸,给中国带来了灾祸。 原因是,欧美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对茶叶和丝绸的需求……
【余秋雨】第4章 还债
一九三七年的春节,我未来的外公朱承海先生向祖父、祖母拜年。外公是个热闹人,还带来了自家的几个亲戚。其中一位,大家叫她“海姐”。海姐一进门,就伸手挽住了祖母的手臂,亲亲热热叫了声“阿嫂”。 祖母平常是受不了这种亲热的,但今天很高兴,没有让开海姐的手。 海姐是上海市民中那种喜欢附着另一个女人的耳朵讲悄悄话的人。她拉祖母到二楼的一个小客厅,突然反身把门……
【余秋雨】第5章 墓碑
志云、志敬回家后问祖母,知道不知道一个叫吴瑟亚的鸦片馆老板。祖母觉得名字有点耳熟,但一听是鸦片馆老板就没好脸色,说:“不知道。” 志云随即拿出那包钱,把吴家老板娘的表情、动作、语言详细说了一遍。祖母听完,开始发呆。 祖母在闸北地区的一个贫民窟里租了一间小房子,全家大小都挤在里边,晚上一起打地铺。 到了闸北,志云、志敬才明白,为什么他们去还债时……
【余秋雨】第6章 朱家小姐
第二天下午,志敬到安定盘路的朱家叩门,开门的是一位小姐。她的容貌,让志敬吃了一惊,连讲话都不利索了。 眼前这个小姐,眉眼间埋藏着浙江山水,而神情又分明被大都市描绘。这对志敬而言,有双重的亲切感。他突然想起,远房堂叔余鸿文曾经说过,他一生所见好女子,以朱家二小姐为最。那位海姐也说过,朱家家境日衰,最大的财富是两个女儿。两个都好看,但论身材,大小姐更胜,……
【余秋雨】第7章 乡下
从此,朱家门里的两个小姐都算是订了婚。 她们突然变得客气起来,分头做着各自的事,又会天天抬眉看一眼对方在做什么。 大小姐到平桥路虞洽卿路口的“冯秋萍女子服饰训练班”报了名,又每月一次到“新世界”听金陵女子大学校友的家政知识讲座。她也曾要妹妹陪她去,但妹妹笑着摇摇头。妹妹通过海姐的介绍,到冠生园设在郊区七宝的一个种植场去见习,每次回来脸上都是晒得红……
【余秋雨】第8章 那天下雨
从爸爸、妈妈结婚到我出生,这段时间,天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爸爸、妈妈结婚后的四个月,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再过三个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这些大事,在上海闹得天翻地覆,但乡下却不知道。没有报纸,没有公路,没有学校,无从知道外面的消息。四乡村民都过着最原始的日子,种稻,养蚕,捕鱼,自给自足,又总是不足。真正统治这些村落的,是土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