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 17.附 文外心境(四篇)之四 酣睡寒风中
“文革”中有一件小小的趣事,老在我的记忆里晃动。那时学校由造反派执掌,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全体师生必须出操。其实当时学校早已停课,出完操后什么事也没有了,大家都作鸟兽散,因此,出操是造反派体验掌权威仪的唯一机会。老师们都是惊弓之鸟,不能不去;像我们这批曾经对抗过造反派、现在已成瓮中鳖而家里又有很多麻烦事的学生也不能不去;只有几个自称“逍遥派”的同学坚……
山居笔记 16.附 文外心境(四篇)之三 没那么重要
我曾一再主张,除了特殊情况,对媒体间的批评不要反击。其理由,不是害怕,不是鄙视,不是谋略,只是因为我们没那么重要。??不少朋友同意我的主张,但理由并不一样。他们一般认为,批评者资格太低,与自己不相称,一旦争论起来,反而抬高了他们。其实,在媒体上开辟战场,我们自己的资格就够吗?这就像走在街上,我们作为一个市民的资格是具备的,但如果被人撞了一下就干仗起来,既妨……
山居笔记 15.附 文外心境(四篇)之二 我做了模特
曾有几个学生为我感到冤屈,原因是有些批评文章在引文中删改了我的文句,有故意歪曲之嫌。我对学生说,你们把问题看严重了,且听我给你们讲一件早年趣事。我在读初中的时候一心迷恋绘画,好像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经常被邀去为一些大型展览会作画,不少老师也把我的画挂在他们自己家里。到初中二年级我终于成了美术课的课代表。回想起来我们的美术老师陆先生实在是一个高明之人,他……
山居笔记 14.附 文外心境(四篇)之一 答学生问
答学生问一不久前,南京大学的董健教授要我去主持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顺便作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五位学生来到我的宿舍,问了一些问题,于是有了一次愉快的谈话。问:这些年,报刊上有不少对您的评论,有些评论明显带有恶意,您为什么不反驳?答:有的文章用词比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个错讹或疑点。作个比喻,这是包装粗砺的无价馈赠。你至多只能说“恶词”而……
山居笔记 13.谈“小人”
本文作者:卫建民 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景》始,以《历史的暗角》终,确实使人感到意外??因为笔记的最后一篇是在分析、怒斥一些历史上的小人。我想,如果余先生在声名日隆的今天不碰上现实中的小人的纠缠,是不会花费笔墨冲破山居的清幽的吧。 “小人”是什么?其实很难定义。早在二千年前先秦诸子的论着中,就出现了“小人”的提法,似乎……
山居笔记 12.附录
秋雨按:拙文《历史的暗角》发表后,祖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报刊多方转载,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反应。上海《文汇报》的编者曾给我看过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推荐拙文的一篇长文,张先生谈了对小人问题的一系列精彩看法后认为,我对于如何对付小人,态度还嫌消极。他认为,小人做尽坏事,但在今天却难于剥夺我们的生存权,而只要我们的生存权未被剥权,我闪就应该联合起来与他们斗,万不……
山居笔记 11.历史的暗角
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大群非常重要的人物肯定被我们历史学家忽视了。 这群人物不是英雄豪杰,也未必是元凶巨恶。他们的社会地位可能极低,也可能很高。就文化程度论,他们可能是文盲,也可能是学者。很难说他们是好人坏人,但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鲜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燥,许多简单的历史事件变得混沌、暧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慢慢变……
山居笔记 10.遥远的绝响
一 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动笔。 岂止不敢动笔,我甚至不敢逼视,不敢谛听。有时,我怀疑他们是否真地存在过。如果不予怀疑,那么我就必须怀疑其它许多时代的许多人物。我曾暗自判断,倘若他们真地存在过,也不能代表中国。但当我每次面对世界文明史上那些让我们汗颜的篇章时,却总想把有关他们的那些故事告诉异邦朋友。异邦朋友能真正听懂这些故……
山居笔记 9.十万进士
一 最近一个时期我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其原因,可以说是“世纪性”的。 二十世纪已接近末尾,如果没有突然的不幸事件,我们看来要成为跨世纪的一群了。能够横跨两个世纪的人在人类总体上总是少数,而能够头脑清醒地跨过去的人当然就更少。称得上头脑清醒,至少要对已逝的一个世纪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感悟吧?因此我们不能不在这繁忙的年……
山居笔记 8.天涯故事
一 几年前读到一篇外国小说,作家的国别和名字已经忘记,但基本情节还有印象。一对亲亲热热的夫妻,约了一位朋友到山间去野营狩猎,一路上丈夫哼着曲子在开车,妻子和朋友坐在后座。但突然,丈夫嘴上的曲子戛然而止,因为他在反光镜中瞥见妻子的手和朋友的手悄悄地握在一起。丈夫眩晕了,怒火中烧又不便发作,车子开得摇晃不定,恨不得出一次车祸三人同归于尽。好不容易到了……
山居笔记 7.乡关何处
一 本文的标题,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 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
山居笔记 6.抱愧山西
一 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 长期以来,我居然把山西看成是我国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而且从来没有对这种看法产生过怀疑。也许与那首动人的民歌《走西口》有关吧,《走西口》山西、陕西都唱,大体是指离开家乡到“口外”去谋生,如果日子过得下去,为什么要一把眼泪一把哀叹地背景离乡呢?也许还受到了赵树理和其它被称之为“山药蛋派……
山居笔记 5.千年庭院
一 二十七年前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一个人在岳麓山上闲逛。岳麓山地处湘江西岸,对岸就是湖南省的省会长沙。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儿,乘着当时称之为“革命大串连”的浪潮,不由自主地被撒落在这个远离家乡的陌生山梁上。 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完全没有被“大串连”的浪潮裹卷过,但又很少有人能讲得清这是怎么回事。先是全国停课,这么大的国……
山居笔记 4.苏东坡突围
一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
山居笔记 3.脆弱的都城
一座繁华的都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事情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对于不管相隔多少年之后的普通老百姓也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庞贝古城的突然湮没,至今仍然是全人类一个不衰的话题。庞贝古城的遗址从十八世纪开始挖掘,一代代挖下来,挖到现在也只挖了一大半。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始终络绎不绝,面对着昔日繁华都市的生活遗迹,大家……
山居笔记 2.流放者的土地
一 东北终究是东北,现在已是盛夏的尾梢,江南的西瓜早就收藤了,而这里似乎还刚刚开旺,大路边高高低低地延绵着一堵用西瓜砌成的墙,瓜农们还在从绿油油的瓜地里一个个捧出来往上面堆。停车一问价钱,大吃一惊,才八分钱一斤。买了一大堆搬到车上,先切开一个在路边啃起来。一口下去又是一惊,竟是我平生很少领略过的清爽和甘甜!以往在江南西瓜下市季节,总有一批“北方瓜”来……
山居笔记 1.一个王朝的背影
一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老人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
山居笔记 《山居笔记》新版自序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书,我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我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