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余秋雨作品《笛声何处》在线阅读

【余秋雨】笛声何处 自序

【余秋雨】笛声何处 自序

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 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 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 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 十二年前,我曾向台湾的听众描述过这种笛声。 应《联合报》之邀,在台北中央图书馆发表了一个有关昆曲的演讲。演讲之余,还与我所敬重的著名作家白先……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1 绪论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1 绪论

我在长久地研究了中国艺术史和中国文化史之后,把目光盯住了昆曲。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喜爱的关注,因为我觉得这种艺术样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很多文化秘密。借着它,可以表述我的整体性观念。 我认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否重要,首先要看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被接受状态。过去的文化史家往往过于注意某种文化在后代文人心目中达到的水准,猜测它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设想它可能归属的思想……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2 两头脱空的尴尬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2 两头脱空的尴尬

用国际观念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从本世纪开始的。但是,学精思深的现代学术泰斗们从一开始就未能给昆曲以应有的地位。他们甚至不愿意多向这种风靡两百年之久的艺术现象多瞧几眼,这使昆曲非常沮丧。 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鼻祖王国维先生一直认为中国戏曲的峰巅是在元代,明清戏曲无法与之相比。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3 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痴迷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3 不可思议的社会性痴迷

昆曲从十六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末曾在中国制造过长达两百余年的社会性痴迷,而且人们对它的痴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山中秋曲会。 这是一年一度全民性的戏曲大赛会,以演唱昆曲为主。根据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张岱等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的家家户户倾城而来,浩浩荡荡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也纷至沓来。先是万众齐唱,后比出优胜者数……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4 上层文化的高浓度介入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4 上层文化的高浓度介入

空前的社会普及必然牵动上层文化界,上层文化界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偶尔涉足,这就只能使社会普及停留在原生态的阶段;如果上层文化界终于按捺不住,浩荡介入,而且慷慨地把自身的文化优势投注其间,那么就会产生惊天动地的文化现象了。 昆曲,是世俗艺术中吸纳上层文化最多的一个门类。 在昆曲之前,北杂剧也达到过很高的文化品味,也出现过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这样的……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5 充分的理性自觉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5 充分的理性自觉

昆曲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有一个足以傲人之处是它拥有一大批够资格的理论家,其中大部分又是实践家兼理论家。可以说,中国戏曲理论宝库中绝大部分最珍贵的建树实际上是昆曲理论。这样,昆曲艺术的全部活动和进展,都伴随着清晰的逻辑表述和理性监督,始终享受着智力点化和精神指引,因而它也就成了一种高度自觉自明的文化。 元杂剧所拥有过的理论是很零碎的。经过仔细爬剔,我们……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6 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上篇 1.6 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

以上,我们从昆曲艺术在社会接受上的广度和深度、内在文化素质上的高度以及在理性上的自觉自明程度几个方面论定了它在中国戏曲史诸范型中无可匹敌的至高地位。在昆曲艺术衰落之后,这一切并不仅仅作为一种远年往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它们转化成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学格局和美学风范,对后代的各种戏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 例如:(一)高度诗化的风范。昆曲艺术不仅文词是充分诗化……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下篇 2.1 魏、梁改革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下篇 2.1 魏、梁改革

中国戏曲离不开演唱,因此,戏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也包含着戏曲音乐的发展,而且一向以戏曲音乐的递嬗作为整个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杂剧和南戏的盛衰荣枯,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北曲”、“北音”与“南曲”、“南音”的较量和格斗。北曲在元代发展了那么多年,当然要比南曲成熟,传到南方之后曾把南曲压下去过很长一阵子。但是,南曲也有自己“清峭柔远”的特点,有着自己……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下篇 2.2 丰收的世纪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下篇 2.2 丰收的世纪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末,整整一百年,是中国戏剧丰收的世纪。在这一百年中,传奇艺术获得了极其充分的发展,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有四部:《牡丹亭》、《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这些作品在整个中国戏剧文化史上也是第一流的瑰宝,至今还在闪耀着光芒。   这些作品,在当时有着数量巨大的其他作品作为铺垫。有些作品质量不高,有些作品甚至在旨趣上与这四部作……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下篇 2.3 生机在民间

【余秋雨】笛声何处 下篇 2.3 生机在民间

当明清文人传奇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广阔的原野上,民间戏剧的生机不仅始终在跃动,而且已经出现一批不可忽视的戏剧作品,足以构成中国戏剧文化史的新篇章。我们这里指的是品类繁多的地方戏。 我们在描述传奇时代的时候,主要是把目光集中在城市大邑,集中在那些为城市大邑的舞台提供剧本的著名艺术家的宅院。这是难免的。即使是完全坐落在农业经济之上的封建……